仓央嘉措:当了一生傀儡,最终还负了红颜
- 公号内回复“目录”,送你往期经典诗词解读 -
回复“格律”,获取诗词格律与写作全集
- 回复“郦波”,获取郦波老师解读诗词-
住进布达拉宫,他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他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这个人,就是仓央嘉措。
他3岁被定为转世灵童,14岁进入布达拉宫,18岁正式成为活佛。
可他年纪太小,所以当时掌握实权的仍是拉藏汗。
他是个血气方刚的少年,却每日受清规戒律约束。
他渴望自由,却又身不由己。
他说:
“假如真的有来世,我愿生生世世为人,只做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哪怕一生贫困清苦,浪迹天涯,只要能爱恨歌哭只要能心随所愿。”
他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抗争。
“守门的老黄狗,心比人还灵,别说我夜里出去,今日清晨才回宫。”
他每到深夜偷偷跑出布达拉宫,与西藏少女相爱。
深情缱绻,他写:
“柳树爱上了小鸟,小鸟爱上了柳树;只要两两用心,鹞鹰无隙可入”
患得患失,他写:
“虽然肌肤相亲,情人的真心却不知道,不如信手在地上画画,能算出天上星星多少”
爱情给他带来了短暂的欢愉和长久的痛苦。
活佛与人相恋的事,很快传到了拉藏汗的耳朵里。
他的情人被处死,同伴被处置。
拉藏汗召集人们审判仓央嘉措,想要废掉他。
可惜,西藏地区各寺活佛给出的结论是“迷失菩提”,也就是说,他活佛身份不容置疑,只不过是一时迷失而已。
拉藏汗不肯善罢甘休,直接上书康熙帝。
康熙帝大为恼火,加封了拉藏汗,并要把将仓央嘉措押送进京进行罢黜,
然而,行至青海湖一带时,仓央嘉措却突然圆寂了,那时他只有25岁。
他文采卓然,却不幸卷入政治斗争。
活佛是他的荣耀,却也是他的枷锁。
他信奉神灵,却又突破宗教的束缚。
藏传佛教高僧评价:六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特立独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义。
他一生爱过、恨过,写下无数广为流传的诗篇。
当天圆寂的那一刻,一切烟消云散,他终于可以随心所欲的追求他的自由与爱情了。
谁,执我之手,敛我半世癫狂;
谁,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离;
谁,抚我之面,慰我半世哀伤;
谁,携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
谁,扶我之肩,驱我一世沉寂。
谁,唤我之心,掩我一生凌轹。
谁,弃我而去,留我一世独殇;
谁,可明我意,使我此生无憾;
谁,可助我臂,纵横万载无双;
谁,可倾我心,寸土恰似虚弥;
谁,可葬吾怆,笑天地虚妄,吾心狂。
伊,覆我之唇,祛我前世流离;
伊,揽我之怀,除我前世轻浮。
执子之手,陪你痴狂千生;
深吻子眸,伴你万世轮回。
执子之手,共你一世风霜;
吻子之眸,赠你一世深情。
我,牵尔玉手,收你此生所有;
我,抚尔秀颈,挡你此生风雨。
予,挽子青丝,挽子一世情思;
予,执子之手,共赴一世情长;
曾,以父之名,免你一生哀愁;
曾,怜子之情,祝你一生平安!
那一世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
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瞬
我飞升成仙
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与玛吉阿米的更传神,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无题
我终于明白
世间有一种思绪
无法用言语形容
粗犷而忧伤
回声的千结百绕
而守候的是
执着
一如月光下的高原
一抹淡淡痴痴的笑
笑那浮华落尽月色如洗
笑那悄然而逝飞花万盏
谁是那轻轻颤动的百合
在你的清辉下亘古不变
谁有那灼灼热烈的双眸
在你的颔首中攀援而上
遥远的忧伤
穿过千山万水
纵使高原上的风
吹不散
执着的背影
纵使清晨前的霜
融不化
心头的温热
你静守在月下
悄悄地来
悄悄地走
我也开始修心了
来源:儒风大家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每天送你精彩文章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